close

 


 


適逢杜鵑花節,台大舉辦校友會,磯永吉小屋也開放一般民眾參觀,吃台灣米長大的施姐


雖然不是校友,也要來看看逢萊米的原鄉,了解一下台灣稻米的發展史~


 



台大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建於1925年,為台北帝國大學前身-


台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最早期建物,亦為台北帝大乃至台灣大學早期


農業研究之重要基地。


本建築不但是台灣現存最早木造學校建築之一,具有農業教育校舍建築之代表性意義。


此建築物也是逢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從事農作物栽培、改良與研究之重要長所,


堪稱是台灣逢萊米的原鄉。





 



 




此原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磯永吉博士,他是舊台北帝大理農學部作物學教室之講座教授,


奉獻一生的心力於台灣水稻之育種。


後續的本土水稻育種研究者,在磯永吉教授奠定的基礎上,持續努力,所育出台梗九號逢萊米


馳名中外,更技術轉移給日本糧商以引入九州作為全球暖化時代的該地稻米生產之重要品種。


他在這原鄉的工作不僅嘉惠了台灣本土,事實上更擴及了他的母國日本。




日治時代磯永吉教授與其作物研究室的師生們在此開創台灣現代化農業研究,同時也栽培了兩位


重要的台籍弟子林正義與陳炯松,台灣光復後均留在台大任教,傳承了磯永松教授為台灣農業


奉獻之精神,而且自台灣光復以來至今台大農藝系的幾位教授:林正義、賴光隆、林安秋與曾


美倉都曾在此長期從事作物改良之研究工作,培養了新一代的農作物之研究者,為台灣的農學


注入新血,延續了磯永吉教授的奉獻的精神,此建物實為孕育台灣農學研究者的重要搖籃。


緬懷這棟建築物蘊含著豐富的感人事蹟,台大農藝系的師生竭盡心力希望能保存及活化此建物,


讓一代又一代的台灣人有機會向我們的子孫述說這感人的故事,激勵後進承繼先人志業,持續引領


新世代農業的開創。




彼時,雖然殖民統治色彩濃厚以及後來配合軍事南進所需,唯這些學者終究在這個地方做出了


非凡的學術成果,奠定了深厚的農學之基礎,及至台灣大學時代,他又承先啟後,肩負起光復後


台灣早期高等農學教育的重責大任。


本建物曾留有上百件儀器設備及近五千件農業文獻、手稿檔案史料,見證了台灣農學研究發展


軌跡與歷史人文意義,台北市政府已於2009年7月28日,將本建築物公告為直轄市市定古蹟。


未來,台灣大學農藝系計畫將本建物修復,作為台灣農業科技史研究中心及農科史蹟文物陳列館,


以紀念農學前輩們對斯土斯民的貢獻,同時也作為社會大眾認識本土農業科學史的窗口。


台灣農業因為有前人的努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方能推動早年〈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的經濟發展策略,逐步建立起現今富裕康樂的台灣社會。




鑑往知來,過去,磯永吉小屋曾經是台灣農業科學教育的起點,未來,我們也將恢復它的往日風華,


引領台灣新世代農業發展,再創百年盛事。




我們站立在建物的風簷之下,憑弔先賢,他們燦爛的生命已然走進歷史


我們是否也會跟隨他們的歷史走入傳奇,再創傳奇?


 


以上文字資料來自,台大〝逢萊米的原鄉〞摺頁


 


 


以下圖片是當時農業生產稻米用來檢測的各種儀器、用具,這些具歷史意義價值的骨董


將陳列磯永吉小屋,供全民緬懷台灣的農業發展史。




 




 




 




 




 




 




 




 




 




 




 




 




 




 




 




 




 




 




 




 




 




 




 




 




 




 




 


 


 


 


謝謝賞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施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