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孔廟,位於台灣台北市大龍街,是1925年重建,1939年完工的廟宇。
主祀孔子的臺北市孔廟,不但是大臺北最重要的孔廟,也是1931年(日治昭和六年)以來
台灣每年舉行祭孔的場所。
目前為首都臺北之文廟代表而武廟則以行天宮為代表。
文武廟均無門神,而採用108個門釘為主的廟門。
祭祀孔子的孔廟為漢人儒家文化的具體象徵,山東曲阜孔子故居演變為最大也最古老的孔廟,
也為各地孔廟規範。
15世紀的明朝時期,中國府縣大都建有孔廟,該孔廟別稱為儒學,該儒學且兼教育功能。
之後,滿洲人所建清朝,仍尊儒。按《大清會典》,凡省、府、州、縣治所在地,皆需設孔廟。
1879年台北正式開府。其後,擁有五城門的台北城也於1884年正式落成完工。
台北城建造同時,除了同時相繼建了淡水廳、台北府、布政使、台灣巡撫等衙門外,也依
《大清會典》於城內蓋了官方孔廟文廟。
該廟坐北朝南,位於台北城南門附近,建造位置就在武廟(官建關帝君廟)的右邊。
該廟因為官方所建,所以由當時臺灣兵備道劉璈與臺北知府陳星聚兩人親自督工,
並順利同於台北城至1884年落成,是為官建孔廟。
1895年6月,乙未戰爭初期,日本攻克台北。日本除了將台北城內各衙門移作官署使用外
也將清朝台北孔廟廟器毀損,並更名為台北儒學。
1907年,台灣總督府藉由市區改正為由,將此官方孔廟,連同城內的武廟與天后宮等等
清朝遺留下來的漢人傳統建築,悉數拆除,並建立衛戌醫院。
之後,該醫院另遷,再於原址建立台北第一高等學校(今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1925年,時局漸穩,包括辜顯榮、陳培根、黃贊均、吳昌才、洪以南、謝汝銓、黃純青、陳天來、
李聲元等多位台灣士紳提倡重建孔廟。
因所建為民間孔廟且台灣作為宗教性質的儒教的信徒人口不多,覓地籌款及建造並不若其他民間廟宇順利。
因此,建於大龍峒保安宮東側的臺北市孔廟,歷經數度停工與復工,才於1939年全部完工。
一般孔廟必有的明倫堂、朱子祠、武廟及建奎閣,均因為經費不足未能興建。
1945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代表中國傳統的孔廟重新被重視。
1950年代,經由當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由頒發「有教無類」匾額後,
政府不但繼續延續由從1931年起,由大龍峒公學校負責的台北民間祭孔大典,
更將其規模擴大,成為官方層級的最重要祭典。
1952年,經重新換算後,該官方祭典與孔子誕辰紀念從每年的8月27日改制每年9月28日,
並於當日由政府部長級官員及臺北市長於臺北孔廟舉行相關祭孔大典。
同年,亦將孔子誕辰命定為全臺灣放假一天的教師節。
在建物方面,政府不但經管維修,並在1955年在孔廟右側增建三層樓的明倫堂,並於次年9月落成,
惟其形式及規制與孔廟不符,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此建物,直至1990年才被改建修整。
1972年,台北孔廟由辜振甫(辜顯榮之子)及陳錫慶代表廟方捐獻給臺北市政府。
1992年1月10日,該廟則被中華民國政府訂為中華民國第三級古蹟。
2006年9月23日,陳維英入祀孔廟之內的弘道祠,為臺北孔子廟在1919年辦理最後一次
先儒入祀至今,第一位入祀的人物。
2008年10月5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親自出席因颱風而延期的釋奠典禮,由儀門中門進入上香。
並頒贈「道貫德明」匾額。該次祭典,也因總統親自出席,將地方釋奠典禮的六佾舞,
改為中央層級的八佾舞。
現今臺北市孔廟總面積為13777平方公尺,約合5200坪,廟宇建物面積則約佔3000平方公尺,
約合1400多坪。設置休閒簡易運動設施的該廟宇除了供作觀光祭祀外,也為當地人休閒運動場所。
- 欞星門設計上使用108顆門釘代表108個天神,36天罡72地煞。
- 又有一說為門釘是門最高級的型制,108=12x9~九為極陽數,象徵12個月都充滿陽光好運道
- 欞星門後,而此殿之中央門後正上方有著圖騰九宮~填入一~九數字,橫直斜相加都是十五。
- 泮池:半月型的水池,具有防火災、調節寺廟氣溫及風水之象徵作用。
- 上有泮橋有著竹節狀的欄桿象徵高風亮節。毛筆狀的橋頭代表帶來文運。
- 麒麟圖騰:腳踩書卷、葫蘆、官印、如意,代表吉祥獻瑞
- 通天桶:象徵孔子學問非常的高,可直通天聽。
以上文字資料來自網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8C%97%E5%AD%94%E5%AD%90%E5%BB%9F
↑~整建尚未完工的明倫堂
↑~這裡也是飛機的航道,每五分鐘至少有一架飛機通過孔廟上空~
最近孔廟正在加緊工程進度,以期在年底前完工,這些圖片只是隨興拍拍
希望有時間再來做一次悠閒的古蹟巡禮。
謝謝賞圖
留言列表